文章来源:bat365官网登录入口 发布于:2017-10-22 浏览:23997
姓名:杨晓莉
联系地址:bat365官网登录入口 邮政编码:730070
电子邮件:yangxiaolianny@126.com联系电话: 0931-7975075
职务
bat365官网登录入口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研究所所长
学术任职
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理事,怡欣心理咨询中心理事
研究领域
社会排斥、行为决策;相对贫困与儿童发展;群际关系、文化认同
工作经历
2018.6—现在 bat365官网登录入口教授,博士生导师
2012.6-2017.12 bat365官网登录入口副教授,硕士生导师
2007.7-2012.6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讲师
2002.7-2007.6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助教
教育背景
2008.7-2012.7 北京师范大学bat365官网登录入口获得博士学位
2002.7-2005.7 北京师范大学bat365官网登录入口获得硕士学位
1998.7-2002.7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获得学士学位
主持的课题
负债感对价值感知和权力重要性判断的影响。甘肃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(20CX9ZA039),2020-现在,在研。
青少年心理健康信息回避的影响因素研究。北京师范大学应用实验心理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,2021-现在,在研。
民族群体间排斥的特点、影响因素及缓冲策略研究。西北师范大学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提升计划重点项目,2021-现在,在研。
跨民族群体友谊建立的社会心理机制研究。甘肃省高等学校教师科研项目(项目批准号:2016A-008),2016-2018,结项。
双文化认同整合的影响因素及其与心理适应的关系。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(项目批准号:14CSH037),2014-2018,结项。
藏汉双文化个体认同整合的追踪研究。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(项目批准号:13YJC190027),2013-2016,结项。
藏、回族青少年的文化依恋模式对其心理适应的影响。甘肃省教育科学“十二五”规划课题重点项目(项目编号:GS[2014]GHBZ015),2014-2017,结项。
甘肃省藏、汉双文化人认同整合的对策研究。甘肃省高等学校青年教师科研项目(项目批准号:2013B-011) ,2013-2016,结项。
代表性论文
ZOUY.,YANG X.L.*, LI J.(2022).Differences in Automatic Emotion Regulation after Social Exclusion in Individuals with Different Attachment Types.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. https://doi.org/10.1016/j.paid.2021.111296
YANG X.L*.,ZOU Y.,WANG Y.(2022).The Effects of Social Exclusion on the Psychology and Behavior of Different Self-constructors. Frontiers in Psychology.
YANG X.L*., XINI T.T., ZHAO Q. H.(2021).Effects of intergroup vicarious ostracism on individual prejudice attributions and aggression intentions. The Span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, 24, e15, 1–12。Doi:10.1017/SJP.2021.8
YANG X.L*., WEI L.,ZHAO Q. H. & LIU L. (2017). Effects of Intergroup Exclusion on Individual Need-Threat and Behavior Tendencies.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, DOI: 10.1111/sjop.12378.
YANG X.L*., LIU L., & SHI Y. Y.(2015).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ultural Anxiety and Ethnic Essentialism:The Mediating Role of an Endorsement of Multicultural Ideology. PlOS ONE, 10(11), e0141875.
Xiao-li YANG*, Jian-hua ZHONG1, Hai-yan ZHAO, Xiao-yuan LIANG. Threat Perception and cross-ethnic contact intention: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Ingroup Essentialism. The 2016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sychology (CPSY 2016) in Shanghai, China.
杨晓莉,马超(2021)。本质主义与名词标签偏好使用的关系:同情的调节作用。西北师大学报(社会科学版),58(4),100-106.
杨晓莉,邹妍(2020)。我们真的能感同身受吗?替代性排斥对个体的影响及理论解释。心理科学进展,2020,28(9):1575-1585.
杨晓莉(2020)。伤人亦伤己:实施排斥对排斥者的影响及理论解释.西南民族大学学报,41(9):220-226.
杨晓莉,信同童(2019)。社会排斥的理论范式及其对结果的影响。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,,27(2),237-241.
杨晓莉, 魏丽, 丁甜甜(2018). 自我建构对受排斥者社会信息注意偏向的影响.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,26(2),209-214.
杨晓莉,马超(2016)。文化心理与族群关系研究的发展动向。世界民族,5,90-100.
杨晓莉,闫红丽,刘力(2015)。辩证性自我在双文化认同整合与心理适应中的中介作用。心理科学,38(6),1475-1481
杨晓莉,刘力(2015).文化焦虑感、多元文化意识形态的支持对内群体本质论的影响。西北师范大学学报(社会科学版), 52(2),95-100.
杨晓莉,刘力,赵显,张笑笑(2014).民族本质论对跨民族交往的影响---以中国内地的藏族大学生为例。心理科学,37(2),394-399.
杨晓莉、刘力、李琼,弯美娜(2012).社会群体的实体性: 回顾与展望. 心理科学进展, 2012,20,1314-1321.
刘力,杨晓莉(2011).民族冲突的社会心理机制。心理科学进展,19,803–808.
杨晓莉、刘力、张笑笑(2010). 双文化个体的文化框架转换:影响因素与结果。心理科学进展, 18,840–848.
杨晓莉、马书采、高晓丽(2009).应对方式在大学生人格建构复杂性与人际关系中的中介作用。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, 17, 764-768.
杨晓莉,邹泓(2008)。青少年亲子沟通的特点研究,心理发展与教育,1,49-54.
出版书籍
杨晓莉专著,《民族本质论与跨民族交往的关系》,科学出版社,2016,6.
获奖情况
甘肃省高校社科成果三等奖“多元文化社会中的族群身份认同与群际关系”,第一作者,2014年7月。
甘肃省高校社科成果三等奖“去激活依恋策略的作用机制及其社会适应效价——基于社会人格取向的视角” 第二作者,2014年7月。
2016、2018年入选西北师范大学“双星计划”,荣获“青年教师教学科研之星”称号。
课程建设与社会服务
主要建设 “发展心理学”精品资源共享课程,主讲 “青少年问题行为矫正”、“中小学问题与辅导”、 “正念疗法”等课程;本人作为培训对象,参加过正念工作坊、内观治疗工作坊、团体辅导工作坊、家庭治疗工作坊等心理技能类培训,本人多次受邀针对中小学教师、各类家长、各类学生、公司职员以及公务员的心理辅导类讲座数场。
版权所有: bat·365(中文)正版唯一官网-登录入口 地址:兰州市安宁东路967号 邮编:730070
甘公网安备62010502000735号 陇ICP备17000462号-1
Copyright© 2017-2018 All Rights Reserved. 【管理员登陆】